人们常说的心理,心理究竟是什么?
心理(Mentality)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变态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又称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人的心理是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组成。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的重要方面。只要人处于清醒状态,这一精神现象随时在外界现实的影响下,通过感觉器官和大脑不断地产生、发展。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0780.html
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0780.html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0780.html
(一)认识过程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0780.html
认识过程是在大脑作用下人们输入、储存、加工和编码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0780.html
1.感觉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0780.html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颜色,听到不同的声音,嗅到不同的气味,尝到不同的滋味,触摸到不同的物体等,这些由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 味觉、嗅觉、触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等。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0780.html
2.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0780.html
在现实生活中,单纯的感觉很少发生,因为客观世界的许多事总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而整体又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属性、不同的特征组合而成。例如,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仅能闻到气味,而且还能知道是由哪种物质发出的气味;不仅仅能听到声音,而且能知道是哪种物质发出的声音,这些心理活动都属于知觉活动。可见,知觉过程要比感觉过程複杂得多。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0780.html
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0780.html
感知过的事物还能够以经验的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必要时能再现它的形象、特征及名称,当它再次作用于感官时,还能够产生熟悉之感。比如,当你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这时你的脑海裡就会浮现儿时的许多趣事;当你去探望自己的启蒙老师时,常常能回忆起童年时的情景,想起老师的谆谆教诲,并能很快辨认出当年留影照片上的同学及其名字等。可见,记忆过程比感觉和知觉过程更为複杂,它也是较高级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应
人们不仅能直接感知事物,反映事物的錶面特征,还能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例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神态、表情和动作,可以瞭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活动状态; 警察根据小偷的动作神情、说话语言,可以推断小偷心理变化情况;地质学家根据古生物化石等线索可推知几千年以前发生的事情,这些都是思维活动。思维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过程,许多重大发明都是通过人脑积极的思维活动实现的。
5.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人们在头脑中不仅能再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创造出事物的新形象。例如,文学艺术家塑造的典型形象;人们在头脑中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情景的勾画、青少年对未来的幻想和理想等,这类心理活动的过程就是想象。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统称为认识过程。
(二)情感过程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绝不会是无动于衷的,也不会是冷酷无情的,而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和倾向,产生著某种主观的体验。例如,我们对祖国名山大川的赞美; 对外国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取得成绩的喜悦。再如,有的人对人热情、诚恳,有的人冷泼、敷衍; 有的人容易激动,可事过则淡漠; 有人錶面平淡,而感情深沉,等等。这些在自我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喜、态、哀、乐等态度体验,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过程。
(三)意志过程
人们不仅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和认识,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识地变革客观环境的活动。人类不仅能认识客观世界,还能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总是具有自觉的目的和动机,有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有战胜困难与挫折的顽强毅力和胆识。如一个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下决心攻剋科学技术的难关,精心组织教材内容使讲课得心应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种有意识、有目的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心活动称为意志。意志是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它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并非各自孤立、互不联繫,而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常言道"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说的就是知、情、意三者的关係。一方面,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认识就没有情感,情感的产生与变化依赖于认识;另一方面,人对事物的认识又是在情感的支持与激励下实现的。而在认识的基础上、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意志行为过程又反过来加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可见,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这三种心理现象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一个教师帮助、教育后进学生的过程,就包含著这三个心理过程: 瞭解情况,分析原因,这是认识过程; 端正态度,转变感情,由厌烦变为同情喜爱,这是情感过程; 制订教育措施,下定决心,不怕反覆,耐心地做好转化工作,这是意志过程。在统一的心理过程中,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行为的动力,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个性心理
人的心理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心理过程,而且在具体人身上表 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以及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风格和麵貌上存在著差别,形成了个性心理的差异。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意识倾向和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著人的行为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在个 倾向性的成分中,需要是基础,对其他成分起调节支配作用; 信念、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决定著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在个性倾向中,随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的阶段不同而不同。在儿童期,支配其心理活动与行为的主要心理倾向是兴趣; 在青少年期理想上升到了主导地位; 到中年期,人生观和世界观支配著人的整个心理和行动,成为其主导的心理倾向。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 心理特点,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倾向性稳定化和概括化的结果。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 能力是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例如,有的人记忆力强,对客观事物记得快、记得牢;有人记忆力差,对事物记得慢、忘得快; 有的人擅长于绘画、雕刻,有的人长于音乐、舞蹈表演; 这些都是个体能力方面的差异特征。能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合金。
2.气质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性情或脾气
例如,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则沉默寡言; 有的人性子急,有的人性子慢; 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则性情温和; 有的人反应敏捷,做事雷厉风行,有的人则动作迟缓,办事拖拖拉拉等。这些表现在人的情绪与行为活动中的动力性方面的个性特征,就是气质。瞭解人的气质类型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调适人的身心健康。
3.性格是人在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一个人具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其独特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人胸怀宽广,有的人则心地狭隘; 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则骄傲自大; 有的人热情友善,有的人则冷酷无情;有的人自尊自强,有的人则自暴自弃; 有的人勇敢无畏,有的人则怯懦怕死等。所有这些方面的差异都是人们性格特征的差异。
心理的实质
心理现象是人们普遍熟悉的现象,但什麽是心理? 心理这一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世界观不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不尽相同。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的人的心理或精神现象,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人的感觉或精神现象决定的。离开了人的精神现象,世界上什麽东西都不会存在。而客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世界,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决定的。
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物质派生的。例如,19世纪德国的庸俗唯物主义者毕希纳和福格特都认为,脑髓分泌思想正好像肝脏分泌胆汁,胃分泌胃液一样。后来法国机械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列和狄德罗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脑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反映。而德国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心理是自然的本能活动。虽然这些观点都对心理与物质的关係问题提出了比较进步的看法,但都忽视了人的心理的社会本质,其对心理实质的理解也是极其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大脑的活动来实现的。人脑以及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有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同时神经活动也遵循一定的规律。人脑是一块十分複杂而精緻的物质,是由大量神经细胞藉助于树突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网路系统。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极为精细和专门化。一方面,大脑皮质控制著人的各种活动,如看和听是由大脑皮质的视觉区和听觉区来控制的; 说话、听话、看书、写字,是由大脑皮质的言语中枢来支配的; 而知觉、理解、判断和创造性活动等,主要是由联合区来进行管制的。另一方面,大脑皮质具有高度的整合作用,能充分协调两半球的功能。
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具有各自的分工,左半球与词语性思维有关,右半球与空间概念、对言语的简单理解和非词语性思维有关。我国正在进行的"全脑工程"实验,目的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就要注意使学生大脑两半球的两种信号系统活动很好地协调起来,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学生品德培养中,就要使理论知识、道德情感、行为准则等的教育与具体的榜样示范、行为习惯的训练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要恰当地运用直 观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而在观察时,又要恰当地运用言语指导等。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活动是人脑的机能,离开了人脑就不能产生人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人脑自身不能单独产生心理活动。如客观现实中有树木,我们才能对树木有感知觉; 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洪救灾中的英勇奋斗的模范事迹,我们才产生对他们的热爱和钦佩的情感。正因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著美好、丑陋、光明、黑暗、运动、发展等,才会有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规律性的认识,才有人类经验的积累和传授,人才会发明创造,才有人类的文化、科学和艺术,才有人类的文明。可见,离开了客观现实,也就不会有人的心理,不会有心理学。因此,我们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存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成绩的优劣、品德的好坏,就不会用固定的眼光轻易地作出结论,对于学生心理的各种差异及心理的複杂性,也不会感到奇怪和束手无策。教育是育人的工作,育人要育心。作为教师必须以学生心理的源泉(从小到大的社会环境)和所受教育等客观实际为立足点,辩证地、发展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并增强教育工作的责任感,积极创造条件,採取措施,发挥教育的职能,促进学生心理朝著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客观现实、社会实践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决定因素,而人脑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器官,它影响著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人脑对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要依赖于客观现实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