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
春秋时候,郑国的国君武公,因为北方的胡地盛产名驹,可做战马,便想攻掠胡人,将胡地收归自己所有。他心里一直都在想着,如何才能使胡人疏忽懈怠,不对自己加以防范,如果那样,不必费太多的力量、消耗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收到胜利的果实。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1544.html
首先,他派遣使臣到胡国去,要求和胡国共结盟好,相互和睦相处。胡人的酋长答允了他,但对紧邻的郑国,却仍然严密地戒备着。郑武公为了使胡人松懈对自己的防备,又更进一步地把自己的女儿许配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1544.html
给胡国的酋长做妃子。胡国的酋长,也应允了他,迎娶了郑武公的女儿。不过,他仍然在和郑国相邻的边界上,屯驻重兵,严加防范。有一天,武公召集了全国的文武官员,问他们说:“我想开拓疆土,增强国势,你们大家认为最好先向那一个国家下手?”朝堂上的大部分文武官僚,因为不知道武公的心意,都彼此相互对望着,不敢表露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位叫关其思的大夫,早就看出了郑武公有意进伐胡人,心里在想,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刚好和武公的想法一样,一定会得到重赏的,便向武公说道: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1544.html
“微臣以为目前以攻打胡国,最容易奏功,也能有最大的收获。”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1544.html
郑武公大怒,斥责他道:“我的女儿出嫁胡主,已结成姻娅,成为兄弟之邦。你竟然劝我攻击胡国,岂不是要损害我们的国交!”这件事情,很快地传到胡国,胡国的酋长确信郑武公没有攻打自己的野心,便把驻屯在边界的守军,撤回到北方的都城去,自然也松懈了对郑国的防范。郑武公趁着胡人松懈的时候,发动大军,以迅雷之势,攻入胡地的核心,将他们灭掉了。关其思能揣测到郑武公的意向,自然算是一个聪明人。但他却没有想到郑武公正在千方百计使胡人松懈对郑国的戒备,而成了郑武公使用谋略的牺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1544.html
牲者。兵不厌诈,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诈”,在心理学上就是制造错觉,通过假象混淆视听,扰乱敌方的心智,以迷惑敌人,使其上当受骗,松懈对自己的防备,抓住有利时机,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1544.html
射箭的诀窍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1544.html
古书《列子·汤问》记载一个关于“纪昌学射”的故事。说的是纪昌拜一位名师学习射箭的本领。这位老师的教法与众不同,他对纪昌说:“你先学会不眨眼。”纪昌回家后,躺在妻子的织机下,眼睛直瞪牵挺(织机零件)。两年后,训练到即使是锥刺眼眶也不眨眼的程度。他以为这下大概差不多了,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1544.html
于是便向老师汇报。老师说:“这还不行,还要练眼力,把小物看成大物,把模糊的看成清晰的。”纪昌回家用一根牛尾拴上一只虱子挂在窗户上,整天望着它。一年后,虱子就被看成像车轮那么大了。这时,他用箭射它,箭穿过虱子中心,而牛尾仍完好无损,他终于掌握了射箭的诀窍。这位教授有方的老师,实际是从注意心理学的角度培养纪昌的。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叫做“注意”。像纪昌那样,把注意力胶注在一个对象上,叫“注意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是进行多种学习和开展多项工作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如果干什么事情,老是分心走神,注意力涣散,就将一事无成。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1544.html
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11544.html
装聋作哑
朱元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便踌躇满志,大兴土木。一日,他巡视正在建造的金銮殿时,一时高兴,不禁自言自语:“想当初,为僧我打家劫舍,没想到会有今天,哈哈……”忽然,工地传来一声巨响,惊住了自己脱口而出的话头,他抬头一望,只见脚手架上,一个油漆工、一个雕刻匠正在做工。朱元璋自知失言,心想一旦传出去,有失帝王尊严,便命御林军将二人拿下,推出秘密处死。御史中丞刘伯温得知此事,很想救下这两个无端招祸的工匠。但他知道,让皇帝收回成命不易,必须能为皇帝隐瞒,让皇帝们。他急中生智,给两个被抓起来的工匠示意:指指耳朵又睹睹嘴。两个工匠把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刘伯温的身上了,眼睛直勾勾地望着他,他们对丞相的示意,似乎也明白了几分。当御林军拖着他们出去砍头时,竟没喊一声冤枉,没求过一声情。刘伯温上前跟他们说:“皇上要处死你们。”二人一面哇哇乱叫,一面胡乱比划,朱元璋见状,正在狐疑,刘伯温上前奏曰:“这二人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既听不见,也说不出,请皇上开恩饶他们一命吧。”刘伯温及时制造假象,扰乱朱元璋的心智,造成他的错觉,达到了救人的目的。
珍珠翡翠白玉汤
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说的是朱元璋当了明代的开国皇帝后,每天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总觉无味,只想吃他当年当和尚时云游病倒在破庙,肚饥口干,一位讨饭婆子做给他喝的“鲜美无比”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于是,皇后马娘娘传旨找来当年做汤的讨饭婆子,照当年老样用剩饭、剩菜、黑锅巴、白菜帮煮了一碗汤。朱元璋一看,竟是残羹剩饭,火冒三丈,正要发作,认出讨饭婆子,只得舀了一匙倒进嘴里,咸、酸、苦、辣、焦、糊、馊、臭样样味道都有,就是没有香和鲜。但为了顾全面子,只得强忍着喝了下去,然后,佯堆笑脸说:“真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好喝!好喝!”朱元璋当年沦落他乡,饥渴交加,对一顿残羹剩饭感到好吃极了,以至终生不忘;当了皇帝以后,天天吃山珍海味,却总觉着乏味。
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做感觉的适应。即在同一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下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感觉的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任何感觉都会有适应性变化,味觉的适应现象也很明显。皇帝吃山珍海味不觉得香,同老病号不觉得药汤子苦,小孩子不觉得糖甜一样,是一种味觉适应现象。古人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
李方膺画风
清朝时,江苏南通有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李方膺。有一次,他到一个朋友家做客。大家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谈着谈着,话题转到了绘画上来。其中一个人说:“大千世界什么东西都能入画,我看就是一种东西画不来。”有人问他是什么东西,他轻轻地吐了一个字:“风。”大家听了沉吟不语,觉得的确如此。李方膺却不以为然地说:“风!能画,完全能画。”在场的人都好奇地催促李方膺,当场给大家画一张“风”。
李方膺也不推辞,铺好纸,润好笔,沉思片刻,俯身画起来。不到一顿饭的功夫,果然把“风”画出来了。众人忙上前观看,只见画面上有簇坚韧茂密的竹子,很用力地向一边倾斜着,使人一看就强烈地感到有一股狂风正在呼啸着吹过,似乎还能听到竹叶互相磨擦的“沙沙”声。无形无影的风,让李方膺画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在场的人无不连声称赞。自此以后,“画风”便成了耐人寻味的趣话。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联系着的。这种感觉的综合联系,心理学上叫“统觉”。画风就是由视觉引起听觉的统觉心理现象。
摄影师的本事
有个 13 口人的大家庭,来到一家照相馆,要照一张“全家福。”摄影师给 13 口人按长幼男女顺序排好了位置,等要照时却发现他们都板着脸。摄影师要求他们笑一笑,但是这家人似乎不会笑,勉强笑出来比哭还难看。摄影师说一句常用的笑话,但也无济于事,这家人看来有些紧张。摄影师看着一位约 6 岁的小男孩站在一位老太太的身边,于是有了主意。他对那位小男孩说:“你能不能再靠近你妈那边一点?”
小男孩马上嚷道:“她不是我妈,她是我奶奶!”话一出口,他们 13口人全笑了,摄影师立刻摁下了快门,他拍出了一张很好的“全家福”。
人们在出乎意外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感状态,心理学上叫做“应激”。这 13 口之家照相的紧张表现就是一种应激状态。摄影师的本事就在于随机应变,创造一个自然情境,使这家人摆脱心理紧张,放松神经,松弛表情,就在大家笑得自然时,摄下一张成功的照片。
考试
某电影制片厂要在两位考生中通过考试选取一名见习演员。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一进这个房间,我们的考试就开始了。”甲被指定进甲室,乙被指定进乙室。甲敲了两下门,里面便传出清脆的“请进”声。甲推门进去,室内一位正在理妆的少女,从穿衣镜里看到进门的甲,便惊喜异常地扭过身来,快步迎上,亲昵地喊:“哥哥。”这位考生一楞,脸红至脖,连连后退:“你——,你——,你认错了吧!”
乙连敲几次门,屋里才传出细声的“进来吧”。乙推门进去,见一位老太太模样的人,正戴着花镜对光穿线。他一下子扑上去,离老太太约一米左右,便跪着前进,扑进老太太怀里,双手捧着老太太的脸庞端详,眼泪涮涮淌下:“妈妈!妈妈!”出色地演出了一场游子归来的戏。当然,乙被录取了。这两位考生的明显差别在哪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于他们的思维品质截然不同。甲属于迟钝、固执型,乙属于敏捷、灵活型。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善于在很快的时间里回答问题、做出反应,而且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判断准确;思维的敏捷、灵活性是建筑在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基础之上的优良思维品质。思维敏捷的人不同于耍小聪明的“机灵鬼”,他们的分别就在于广阔、深刻性和独立、批判性的不同。思维敏捷的人能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而耍小聪明的人就显得缺少大智、大才;思维敏捷的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而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往往盲从领导、迷信权威,看别人眼色形事,千方百计地接受暗示,游来摆去地钻空子,玩诡变术。
批评与表扬
星期日,小红一家人逛公园,看了虎豹,上了游艇,很痛快。回来后,父母让她写篇记叙文,这是父母第一次出题目让女儿写作文。小红很高兴,一口气写完送到了爸爸的手里。爸爸拿到手后,首先指出了第一行上的两个错字,又告诉女儿标题不宜过长。接下来指出标点应当写进格子,随后又告诫她一件事没说完不能分段,不规范的简化字别用……最后说,当然,记事还是确切的也是生动的。爸爸指出的这些缺点和优点都很实在,也很正确,只是不足的地方举了七八处,而主要的优点放最后,也只讲了一条,口吻也少了些老师那种赞赏味。女儿听后,原先满怀喜悦变成了一脸扫兴。以后,再好玩再有感受,爸爸妈妈也别想让女儿写一篇给一家人品评的文章了。表扬和批评都是一种行为评价方法。表扬是肯定的评价,批评是否定的评价。
古人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教育应贯彻激励和表扬为主的原则,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人人都有成就感,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别人的赏识。表扬正符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要,表扬使人在心理上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表扬带来的是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强化”。
批评则是一种消极“强化”,过多的批评会使人产生焦虑、自卑、兴趣降低、逃避以至完全丧失信心的消极心理。一些家长常常不自觉地指责、贬斥自己的孩子。比如,当孩子拿着 90 分的成绩单兴冲冲地交给自己的父母时,有的父母却严肃地批评道:“90 分就把你乐成这样,真没出息,人家考 100 分都不满足,你太没有雄心大志了……”一盆冷水劈头盖脸地浇下来,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的兴趣当然也就越来越小了。
以诈售诚
1982 年广州交易会期间,湛江家电公司参加了该交易会的生意洽谈。虽然这家企业的产品质量不错,但是由于知名度较低,几乎不为人知。因此,在洽谈业务时,交易会上几乎无人问津,门庭显得格外冷落。现做广告宣传吧,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竞争不过人家。眼看着大好的机会都被那些有名气的公司或厂家抢去了,一时间急坏了湛江家电公司的决策者们。这时,该公司总经理决定采取“以诈售诚”之计。
第一天,他们在订货办公室门前挂出了“第一季度订货完毕”的牌子;
第二天,他们又挂出了“第二季度订货已满”的牌子;
第三天,挂的牌子上写着“请订购 1984 年的货”。
结果,总经理这“以诈售诚”的办法发生了奇效。一时间,湛江家电公司洽谈处的门前挤满了人,客户们都争先恐后地前来订货。该公司 1983 年、1984 年的货额真的全部订满,不仅如此,香港的
一位客商原来每年从日本订购的 80 万支光管支架的大宗买卖,也转给了湛江家电公司。湛江家电公司生产的“湛江牌”光管支架出乎意料地打进了香港市场。该公司,很快便名声大振、闻名遐迩了。湛江家电公司实施“以诈售诚”之计,客户争先恐后来订货,他们的心理是:别人都订了他们的货,他们的货肯定质量好、价格便宜,因此我们也得赶紧订,不然就订不到了。
心理学上把这类受他人影响,有意无意地跟着做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由从众心理造成的。从众行为究竟好不好?要具体分析,要看从的“众”究竟对不对。
波斯太子起死回生
古时候,波斯帝国有一位年轻的太子,聪明过人。一次,他率波斯大军与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的军队交战时,不幸兵败被俘。军士们把他押送到倭马亚王的面前,国王二话没说便下令推出去杀头。太子一听,马上装出一副可怜的样说:“慈悲的国王啊,我渴极了,您让我喝点水再走吧,那我也就死而无憾了。”国王点点头,随后命令左右给太子递了一碗水,太子接过来却不喝,而是左顾右盼起来。“你怎么不喝,看什么!”一名军士喝道。太子扑通跪在地上,说:“我担心,不到这碗水喝完你们就会举刀杀我啊!”
国王一听,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心想:堂堂的波斯国太子也不过如此。于是,倭马亚王说:“笑话!我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你尽管喝好了,我向全能的真主起誓,在你喝完这碗水之前,肯定不会杀你。”太子一听,迅速把手中的这碗水泼在地上,然后对吃惊得张口结舌的国王说:“陛下,我没喝这碗水,这水已经滋润了您的土地。我肯定是无法喝到它了,请您履行您的誓言吧。”国王有言在先,此刻无话可说,只好放了太子。波斯王子在应激态下,面对人头落地的危险情境,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急中生智,语言准确,行为从容,果敢有力,终于靠智慧转危为安,死里逃生。
这是积极处理应激状态的典范。这同他平时善于学习处理各种事件的知识,锻炼和储备一些随机应变、当机立断的经验大有关系。在应激状态下,另一种表现就是瞠目结舌,手足失措,慌恐错乱,甚至魂不附体。比如,自家失火,只要一拉门手,就可以出去,但在情急时刻,却死命推门,陷入火海,不能自救。
“鬼苹果”
土豆现在早已成为人们日常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然而想当年,土豆从美洲引进法国时还引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欧洲早已引进土豆的情况下,法国却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推广土豆的培植。因为,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只因它生长在黑暗的地下;医生认为土豆是在土里生长的,由于像附在根上的瘤,于是认为它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农学家则断言由于土豆大量吸食土壤中的养分而会使土地变得贫瘠。所有这些断言和假设为“鬼苹果”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著名的法国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彻在德国当俘虏时,有幸亲自吃过土豆,从而改变了对它的看法。回到法国后,他决心要在自己的故乡培植它,可是“鬼苹果”的害处在人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很长时间他都未能说服任何人。于是,他耍了一个花招,在国王的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种了一批土豆。并且根据他的要求,由一支身穿仪仗队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士日夜看守这块土地。
过了一阵,相安无事,便又命令卫士都可以休息,一时间,早就受不了诱惑的人们纷纷都在晚上来偷挖土豆,并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园里。土豆就这样在法国得到了推广。安瑞在法国推广土豆显然是利用了人们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抵触情绪。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越想知道。这种认识事物的内部驱动力是好奇心、诱惑力或神秘感。
向士兵开枪
有一次,拿破仑骑着马正穿越一片树林,忽然听到一阵呼救声,情况很紧急,他扬鞭策马,朝着发出喊声的地方骑去。来到湖边,拿破仑看见一个士兵跌入湖里,一边挣扎,一边却向深水中漂去。岸边的几个士兵慌做一团,因为水性都不好,只有无可奈何地呼喊着。
拿破仑见此情景,便朝那几个士兵问道:“他会游泳吗?”“他只能扑腾几下,现在恐怕不行了。”一个士兵回答道。拿破仑立刻从侍卫手中拿过一支枪,朝落水的士兵大声地喊道:“你还往湖中爬什么,还不赶快游回来!”说完,朝那人的前方开了两枪。落水人听出是拿破仑的声音,也看到子弹射入水中,似乎增添了许多力量,只见他猛地转身,扑通扑通地向岸边游来,不一会儿就游到了岸边。落水的士兵被大家七手八脚救上岸来,小伙子惊魂初定,连忙向拿破仑
致敬:“陛下,我是不小心落入水中的,您为什么在我快要淹死时还要枪毙我呢?”拿破仑笑着说:“傻瓜,我那只不过是吓你一下,要不然,你真的要淹死哩!”经他这样一提醒,大家才恍然大悟,打心底更加佩服拿破仑足智多谋。拿破仑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士兵在出乎意外的危急情况下的情感状态,心理学上叫做“应激状态”。在这种应激时刻,士兵已经丧失理智,手足失错,陷入慌乱之中,不能自救。对他开一枪,就能使他镇定,使其行为保持一种高度激活的状态。
聪明的“傻”孩子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享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小时候,他是一个很文静又怕羞的男孩子。因为他性格与其他男孩不同,人们把他看成傻瓜、缺心眼儿,镇上很多人常常喜欢捉弄他。人们常把一枚 5 分的硬币和一枚 1 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小威廉总是捡那枚 5 分的硬币,于是引来围观的人一阵阵嘲笑,接着会有其他人也都玩着类似的把戏,从中取乐。一天,一位妇人看到他这副可怜相对他说:“傻孩子,你为什么不去捡1 角的?难道你不知道 1 角要比 5 分值钱吗?”“我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拿那那枚 1 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你哪里是个傻孩子,你真是个精明无比的孩子!”妇人惊奇地像发现了一件宝贝似的叫道。小威廉聪明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他以自己似乎呆傻的行动,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喜乐,这样他们就会继续扔钱,他也就有钱可拣了。
喜乐心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喜乐的程度往往视愿望的大小和满足的程度而不同。高尚的人和庸俗的人,对喜乐的追求和保持,明显地有高尚纯洁和低级庸俗之分。
请作家改动初衷
19 世纪英国著名医生布拉斯·法特在一次治疗一位身患重病的小姑娘时,使尽了浑身解数,那小姑娘的疾病仍未好转。为此,法特的内心很是焦虑。
一天,法特医生在查病房时,发现这位小姑娘正在很有兴致地阅读一份报纸上的连载小说,便开始留心观察起来。随后几天,这小姑娘的情绪时好时坏,病情略有加重。法特医生思来想去,便找来了那份报纸,认真地读了起来。原来报纸上的那篇连载小说描写的是一位身患重病的少女的希冀和命运,而她患的又恰好是与他的病人相同的疾病,此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可算是“不治之症”了。法特立即意识到这对他的病人意味着什么。果然,随着小说女主角的病情逐渐加重,他发现他的病人的病情也趋向恶化。于是,
法特医生来到了报社,找到了小说的作者,详细地询问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以及女主人公的命运与归宿。根据写作计划,作家告诉他,女主人公最后将病死,而且死得很惨,令人落泪。法特医生马上请求作家改变初衷,“她还年轻”,他竭力陈述着自己的理由,“而且,这关系到两个姑娘的生命啊!”说着,法特医生又谈了自己的设想。最后,那位作家被感动了,他接受了法特的建议。于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勇敢地站了起来,与病魔抗争,并勇敢地活下来了。法特的病人,那位小姑娘,也奇迹般地战胜了“不治之症”,愉快地向法特医生告别了。
患病的小姑娘病情的好坏随小说主人公的病情起伏,这是“认同作用”的表现。在心理学上,认同作用,即是仿效自己羡慕的角色的人格或行为。
智审德国间谍
二战期间,各国间谍机构活动频繁,都希望在情报方面战胜对手,以利于在整个战争中获取主动。同时,反间谍机构也都在积极活动。一次,盟军反间谍机关收审了自称是比利时北部的一位“流浪汉”,他的言谈举止使人怀疑,眼神也不像是农民特有的。由此,法国反间谍军官吉姆斯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可是他没有更有力的证据。吉姆斯决定打开这个缺口。
审讯开始了。吉姆斯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会数数吗?”这个问题很简单,“流浪汉”用法语流利地数数,没有露出一丝破绽,甚至在说德语的人最容易说漏嘴的地方他也能说得很熟练。于是,他被押回小屋去了。过了一会,哨兵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流浪汉”仍然无动无衷,仿佛果真听不懂德语,照样睡他的觉。
后来,吉姆斯又找来一位农民,和“流浪汉”谈论起庄稼的事,他谈的居然也颇不外行,有的地方甚至比这位农民更懂行。看来吉姆斯凭外观判断的第一印象是不能成立的了。然而,殊不知,这正是吉姆斯高明之处。第二天,“流浪汉”在被押进审讯室的时候,显得更加沉着、平静。吉姆斯似乎在非常认真地审阅完一份文件,并在上面签字之后,抬起头突然说:“好啦,我满意了,你可以走了,你自由了。”“流浪汉”长长地松了口气,像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他仰起脸,愉快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可是,吉姆斯说的那番话,用的是德语,他从“流浪汉”露出的笑容中,发现了破绽。“流浪汉”的真实身份暴露了,经过进一步审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德国间谍。
法国军官吉姆斯利用人的潜意识心理,转移德国间谍的有意注意,通过假释放的错觉,使他在无意之中,露出得意忘形之色,这是一场典型的心理战。
抽烟脱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日本潜艇在海滩搁浅,被美国侦察机发现,这就意味着几分钟后会有轰炸机飞来,潜艇将被炸毁。日本潜艇艇员一时谁也拿不出脱险的办法,一种绝望的气氛笼罩了全艇。艇长这时也傻了,不知如何是好,但他没有慌乱。他让艇员们镇静,但没什么效果,于是他掏出香烟点燃,坐在一边吸了起来。他的这一举动感染了艇员,他们想,艇长现在还抽烟,一定是没什么问题了,于是艇员们镇静了下来。这时,艇长才让大家想脱险的办法。由于不再慌乱,办法很快就想出来了:大家迈着整齐的步法,一起从左舷跑到右舷,再从右舷跑到左舷,就这样,搁浅的潜艇很快就左右摆动起来,终于在天边出现美国轰炸机时,脱离浅滩,潜进了深海。潜艇搁浅又被敌机发现,官兵产生恐惧情感,这是一种常态。但是人们
在恐惧状态下,其精神和身体往往就像能源被冻结一般,只有消除恐惧,才能找到处理或摆脱可怕情景的力量。而消除恐惧,领导者现身说法的模范作用则是至关重要的。
狼孩的心理
1920 年,一个名叫辛克莱的牧师,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发现两个狼孩。这两个和狼生活在深山老林自然环境中的女孩,大的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辛克莱把她们救回送到孤儿院抚养,并给大女孩取名卡玛拉,给小女孩取名阿玛拉。阿玛拉入院后第二年死去。卡玛拉习惯用四肢行走,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她害怕强光,白天喜欢蜷伏在黑暗的地方睡觉,睡觉以腰臀着地;夜间潜行,夜视敏锐,午夜嚎叫,闲逛游荡,企图寻找出路,逃回丛林;她用鼻子四处嗅闻,寻找食物,嗅觉特别灵敏,不吃素食,喜欢吃生肉,不吃人手里的,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舔食流质;她怕火,也怕水,从不让洗澡,即使天气寒冷,她也撕掉给她穿上的衣服,摆脱给她盖上的毯子。
辛克莱为了改造卡玛拉的动物行为,对她的进行了细心照料和耐心教育,而她进步却非常缓慢,2 年后才学会站立,6 年后才学会独立行走,但在快跑时仍四肢并用。智力发展尤为迟钝,8 岁时只具有相当 6 个月婴儿的智力发展水平;4 年后学会 6 个词;到 7 年后才学会 45 个词,能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17 岁时,卡玛拉死去,当时她的智力发展水平仅相当于正常的三四岁的儿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心理虽然是脑的机能,但是它又不是由人脑单独决定的。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即使有一副正常的人脑,也不会形成和发展成人类的正常心理。这个故事还告诉人们一个心理学中的重要结论:人类存在一个学习的最佳期的问题。婴儿出生后的头几年便是发展正常心理机能和个性的最好最重要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会给人的正常心理发展带来严重的障碍,这种障碍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丈夫好奇地问:“你忏悔什么?”
黛安娜沉痛地说:“我向你隐瞒了两件事。我第一次结婚后,劝我那有钱的丈夫参加了人寿保险,那时,我在一家医院当护士。我假装对丈夫很好,让左邻右舍都知道我是个好妻子。每天晚上,我都亲自为他煮咖啡。有一天晚上,我悄悄地把一种毒药放进咖啡里。不一会儿,他就倒在椅子上,再也爬不起来。我就说他暴病而死,得了他的 5000 英镑人寿保险金和他带来的全部财产。第二次,我又是用亲手煮的咖啡加毒药的方法,得了 8000 英镑的人寿保险,现在,你是第三个……”黛安娜说着,指了指桌上的咖啡杯。查理斯听到这里,吓得脸色惨白,用手拼命地抠自己的喉咙,一边歇斯底里地尖叫道:“咖啡,怪不得咖啡那么苦,原来……”他边吼叫着,边向黛安那扑过去。黛安娜一边向后退,一边镇定地说:“是的,我在咖啡里下了毒,现在,你毒性已经发作,不过,你喝得不多,还不至于马上死去……”查理斯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一下子被吓昏了,就在他耷拉下脑袋时,她的好友杰克带着警察赶到了。黛安娜给丈夫喝的咖啡并未下毒,但是她的丈夫查理斯听到她放往咖啡里加了毒药以后,一下子就吓昏了。黛安娜对付查理斯的方法,心理学上叫
“暗示”。暗示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往往使别人无意地、不自觉地接受某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暗示所产生的作用有时是十分玄妙、异常神奇的。黛安娜运用的暗示不仅保护了自己,而且从身心上有力的打击了她那凶犯丈夫。
笑声杀人
罗马尼亚杂技演员奥里尔在一次空中飞人表演中,被一位妇女的狂笑声“杀”死。这位名叫玛莉安的妇女是奥里尔的妻子。丈夫一贯在外拈花惹草使她又妒又恨。一天,奥里尔表演蒙面空中飞人,正当他从一个秋千架上脱手飞出,在空中旋转 180 度,再去抓另一只秋千架时,全场屏息静气,异常紧张,坐
在观众席上的玛莉安即突然发出一阵狂笑。奥里尔被笑声惊得失常,从高空摔下毙命。警察逮捕了她,并控之以谋杀罪。这位罗马尼亚妇女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谋害了她的丈夫。像表演空中飞人这样的工作,对注意的要求是很高的,是不能随便分心和转移的,如果注意不集中,注意转移失当,后果就将不堪设想。
心理学上,把人们这种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现象,叫做“注意”。人们自觉地把自己的注意从一个对象调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叫做“注意转移”。客观环境是千变万化的,要想使自己的活动得以成功,注意力必须与之相适应。
丑小狗受欢迎
美国一位叫汤姆的人,他的一只爱犬一次生了 11 只小狗,他无力饲养它们,准备把这些小狗送人。汤姆在当地的报纸上登了一条广告:“愿意送给善良的家庭——11 只可爱的小狗。”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才送出去两只。于是汤姆改变了策略,又登了一则广告:“愿意送给善良的家庭——1只非常丑陋的、8 只非常漂亮的小狗。”广告一登出来,电话铃就开始响了——都是来向汤姆要那只“丑陋”的小狗。就这样,汤姆在两天这内就送完了 9 只“丑陋”的小狗。
送你一支漂亮的小狗的广告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人们对“漂亮”这类夸饰之词,很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送你一只丑陋的小狗”的广告之所以成功,是人们容易受到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丑小狗对他们产生一种吸引力。要这种小狗往往能够满足自己奇特的兴趣。
美国的“出气中心”
美国有一种十分特别的行业——“出气中心”。“出气中心”是专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难以忍受的苦闷,想发泄而又不能当面发泄的人而设的。到“出气中心”来的顾客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临时来的顾客,只要“出气室”空闲,便可以立刻受到接待。这类顾客,多数是受了老板、妻子以及顾客的气,当时不能发泄,只能忍气吞声,但事后又按捺不住,一想起当时的情景就想发作的人。“出气中心”的职员会把这种顾客带进一间有专门设备的房间,关起门来任其发泄,暴跳如雷,把室内摆设砸个稀烂,直到感到闷气出尽,得到满足为止。另一种是预约来的顾客,他们往往要求“出气中
心”为之准备对付“对手”的模型,“狭路相逢”,可以破口大骂,尽情侮辱,也可“打”可“杀”,直到出够了气才离开。顾客中还有一种既不想打人骂人,也不毁坏东西的人。他们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场所,找一个能耐心地听他们诉说怨气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出气中心”的职员便会扮演这样的角色,对来客的诉说表示“感兴趣”或表示“同情”,让他们痛痛快快地把怨气全倒出来,一身轻松地离去。该中心开业以来,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出气中心”生意兴隆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就很容易理解了。不良情绪,尤其是情绪危机(指人的心理经历了极大的波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许多疾病的引起与恶化,都与情绪有关。人有了不良情绪后自我排解至关重要,“出气中心”能帮助人驱散心中的积郁,消除对健康有害的不良情绪,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画叶逢生
几十年前,美国纽约一场可怕的肺炎在全市流行,许多人因此而丧生。女画家琼茜终因体质虚弱抵抗不住疾病的袭击而病倒了。她躺在床上,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医生来给她治疗多次,也没有什么效果,她只觉得越来越虚弱,并且吃不下东西。望着窗外那围墙上渐渐凋零的长青藤和一片片叶子在秋风中飘落,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笼罩了她。她想:“我的生命也许就像这长青藤上的叶子随着严冬的到来而飘落。”她开始数那剩下的叶子,当还剩最后一片叶子时,她绝望了,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那天晚上,雨下个不停,风刮得很紧,她在昏迷中渐渐睡去,她觉得自己再也不会醒来了,在那最后一片叶子飘落时,她的灵魂也将随着飘去。
当黎明到来时,风雨停止后,她醒了。她的女友为她拉开了窗帘,她的眼光慢慢地转向那长青藤。“啊!叶子!”她惊异地喊了出来,最后一片叶子竟奇迹般地依然挂在那根藤上。暴风雨竟没有将它打落。她感到生命之树复活了,她眼中充满了希望,她相信自己不会死了,她喃喃地说:“我还会活下去,就像那片树叶,不是吗?”兴奋使她坐了起来,并且开始能吃得下东西了。没有几天,她身体就完全康复了,她又拿起了画笔。其实,那片叶子是她的邻居,老画家贝尔曼画的,贝尔曼从琼茜的女友那儿知道她的病情,并且知道,那片树叶牵连到琼茜的生活勇气时,老画家就在那暴风雨的夜晚用彩笔精心绘在那长春藤的围墙上。这是老画家的杰作。两天后,老画家自己因感受风寒,患肺炎而死去了。他用自己的智慧,艺术乃至生命,拯救了别人。老画家为什么能通过画树叶就可以提高琼茜的生活勇气呢?
原来这是暗示的力量。所谓“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我们发出某种信息,而我们又无意中接受了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可以治疗某些心理上的疾病,它能奇迹般地发掘人的心理潜力。
以情动人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乞丐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双目失明”。一天,他向一位路经此地的诗人乞讨。诗人囊中羞涩,面露难色,他思忖片刻,说道:“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帮助你。”说完,他顺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过往的行人看到这块牌子,无不感到一种酸楚的滋味在心头涌起,纷纷施舍给这位双目失明的乞丐,乞丐也因诗人写的那行字而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可见,诗人善于利用人们的“情态心理”,唤起人们的态度体验。
让你赌个够
在伦敦有一家戒赌医院,它运用心理学帮助赌徒戒掉赌癖,疗效十分显著。戒赌医院病房的白色墙壁上装有扩音机,桌子上放着彩电、录像机。赌徒们在这里可以随时听到跑马场上马迷的呼叫声,看到著名骑手的赛马形象以及他们在终点赢马时的情形。另外,在病房内还挂着各种比赛日程的表格,赌徒们据此可以随意下赌注。总之,医院不是说服赌徒们戒赌,而是驱使他们拼命赌博。头几天,进入医院的赌徒如鱼得水,觉得进入了赌博的天堂,惬意得很。可是过不了几天,他们就开始觉得无聊、空虚。因为一天 24 小时,他们的所见所闻没有别的,全都是赌博这一件事。他们赌得精疲力尽,头晕眼花,于是便产生一厌恶心理。他们自己就向医院提出了安排点别的生活内容。在其他活动的吸引下,他们厌恶赌博的心理得到稳固。这家医院运用心理疗法,帮助戒赌的成功率很高,赌徒“患者”出院后很少重犯前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让赌徒们尽情地赌,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
心理学角度上讲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目标得以实现以后,行为的驱动力也就随之消失,赌博对他们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这时,他们便会产生新的目标行为,渴望寻找一种新的追求。
限量发售的策略
“物以稀为贵”,一些生产厂家、大公司、大企业都紧紧抓住这一消费心理,并大作文章。
日本汽车公司推出一种极具古典浪漫色彩的新型车——“费加洛”,宣布生产数量只有 2 万台,并声称今后不再生产。结果是人们争相传递消息。一时间,顾客的订单像雪片般飞来。尽管如此,公司却慢条斯理地采取先接受预约的策略,然后分批进行抽签。于是中签的欣喜万分,未能如愿者(大约 31 万人)则“怨声载道”。这一做法,客观上产生了轰动效应。较之广告宣传真是高出一筹。制造 CD 唱片的雷弗伦斯公司,为了推销爵士钢琴巨星迪克海曼的作品,也采取“限量发售”策略,全球只发行 2.5 万张,并宣称以后不再版。为了取信于消费者,该公司还特意在每张 CD 唱片上印上编号来强化限量的真实性,这样唱片不但有欣赏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收藏价值,那意义真是不同寻常。因此,唱片上市后很快销售一空。人们对于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想得到。
限量发售就是利用这种“逆反心理”来做广告,使消费者的主体需要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增强了对商品的好奇心和诱惑力。
以“命”还债
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晚年贫困潦倒。后来,他在极端贫困的状况下,花费了好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想以此改善一下眼前窘迫的生活。但是,这本书上市后,销路很差,各大书店几乎无人问津。不久,一筹莫展的理查德·萨维奇又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的医术高明,才使他转危为安。然而,他却因此欠下了一笔医药费,无法偿还。最后,医生也不耐烦了,便亲自登门催债了:“你要明白,你是欠我一条命的,这么久了,你对我总该有所报偿吧。”那位医生非常生气地说道。理查德·萨维奇大病初愈,身无分文,情急中他说:“这个我明白,为了报答你,我将用我的命来偿还!”说罢,他给医生递过去了他那个两卷本的《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医生看罢,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走了。
从此,那个医生再也没追着要理查德·萨维奇的医疗费。理查德·萨维奇诡辩论的手法是随意运用概念的灵活性,以一般概念代替具体的事物,任意抹煞事物间的价值不平衡性,故意混淆事物的联系关系,玩弄概念的游戏,完全是一种无赖的思想和作风。
换一种说法获成功
有一所医院,院长花钱很吝啬。一次护士洗面盆上面的镜子破了,打报告请求换一个,但是院长没批。这位护士灵机一动,重写了一份报告,把镜子写成了“人体反映器”,院长很快就批准了。美国军方在军人住宿问题上常受到国内女权运动者的批评,说军方重男轻女。于是军方把“单身汉宿舍”一律改成“无人陪伴人员宿舍”。果然,批评声从此没有了。
1840 年 2 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撒克斯·科巴格·戈萨公爵的儿子阿尔巴特结婚。他俩同年出生,又是表亲。虽然阿尔巴特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在女王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阿尔巴特也渐渐地关心起国事来,终于成了女王的得力助手。有一天,两人为一件小事吵嘴,阿尔巴特一气之下跑进卧室,紧闭房门。
女王理事完毕,很是疲惫,急于进房休息,怎奈阿尔巴特余怒未消,故意漫不经心地问:“谁?”
“英国女王。”屋里寂静无声,房门紧闭如故。维多利亚女王耐着性子又敲了敲门。
“谁?”“维多利亚!”女王威严地说。房门仍旧未开。维多利亚徘徊半晌,再又敲门。
“谁?”阿尔巴特又问。我是您的妻子,阿尔巴特。”女王温柔地答道。门立刻开了,丈夫双手把她拉了进去。这次,女王不仅敲开了门,也敲开了丈夫的心扉。
上面例举的事例说明,概念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词或词组。同一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词语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同一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性,因此,在讨论问题中必须把概念弄明确,同时又必须把反映事物的词语掌握好,深入了解概念与词语间的关系。
国王的肖像
古代有一个国王身有两残:缺一目外加少一腿。有一次,这个国王心血来潮,让宫廷画师给自己画像。第一位画师是个老实人,他规规矩矩地画出了国王的本来面目——又瞎又瘸。国王看后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这个可恶的画师竟敢把我画得如此丑陋,真是该杀。”于是这个老实本份
的画师被杀掉了。国王仍不甘心,便又找了第二个画师来给他画像,这个画师知道了前边那个同行的悲惨结局,再也不敢照实描绘国王的缺陷了。他在画布上画了一个双眼明亮两腿矫健的国王,心想这下国王该满意了吧,不曾想国王一见画像大发雷霆,骂道:“你这该死的东西!这难道还是我吗?”结果,第二个画师也没有逃出被杀害的命运。这下国王的画师们谁都不敢再给国王画像了,没想到有个小画工自告奋勇地说他要给国王画像,这下可把画师们着实地吓了一跳。小画工画啊画啊,终于把国王的肖像画完成了。国王一见画像,紧崩的脸变得柔和起来,最后他笑了,直夸小画工聪明。原来,这个机灵的小画工既没有像第一个画师那样把国王的缺陷完全表现在画布上,也没有像第二个画师那样不顾实际妄加涂彩。机灵的小画工画的国王是这样的:侧身骑在马上,残缺的那条腿隐在马鞍的后面,双手举着猎枪,眯着一只眼在瞄准,而这只眼正是那只瞎眼。这样一安排,画面上则是一个英姿勃发骑马打猎的国王,看不出任何缺陷,可谁也不能说他像第二个画师那样改变了国王的本来面目。那个挑剔的丑陋国王这次也毫不吝啬地奖励了那个小画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思维过程中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要善于学习变换视角的思考方式,不要让旧框框去限制自己的思维,总“钻死胡同”,要尽可能地选择新视角,力争看到事物的新侧面。
死里脱生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一时心血来潮,命一书法家为她的一把心爱的扇子书诗一首。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著名的七绝:“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书法家的字写得浑然天成,慈禧也无可挑剔,可是她发现题诗中竟然漏掉一个“间”
字。她好不气恼,进而又认为这是对她的不敬,是故意欺她没学问,于是便传那个书法家,当场问成死罪。书法家死到临头,忽然想到,我何不重新断句,避开丢掉的那个倒楣的“间”(题扇诗是不加标点的)字。他急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奴才用王之焕的诗意,新为老佛爷填的词。”并当场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书法家连连叩头,说:“这是奴才苦心孤诣的创作,想必能使老佛爷耳目一新……”
慈禧听后,觉得是这么回事,如若杀之,可要被人耻笑了。于是冷冷地说道:“赐银子压惊。”书法家能从死里逃生,同他临危之际运用借鉴移植思考法是分不开的。书法家借鉴词的长短句,重新标点唐诗,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借鉴移植不仅要熟悉所研究的事物,而且要了解被借鉴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所包含的相通之处,否则就是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