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精神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已关闭评论183,9151字数 3920阅读13分4秒阅读模式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基本特征是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以及显著冲动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

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9665.html

根据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定义,以下是诊断标准 :
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显著冲突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5项(或更多)症状 :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9665.html

1. 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注:不包括诊断标准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9665.html

2. 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交替变动为特征 [1] 。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9665.html

3. 身份紊乱: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9665.html

4. 至少在2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注:不包括诊断标准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残行为)。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9665.html

5. 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自残行为。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9665.html

6. 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所致的情感不稳定(例如,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是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9665.html

7. 慢性的空虚感 。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9665.html

8. 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例如,经常发脾气,持续发怒,重复性斗殴) 。本文来源于正道心理正道心理-https://www.psyzd.com/9665.html

9. 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

病理机制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成因仍在调查研究中,病因与病理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学因素

BPD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特征,一些研究双胞胎和家庭的学者认为人格障碍会遗传,尤其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感不稳定性和冲动行为等具有遗传性 。关于BPD遗传性的行为遗传学研究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双生子研究。有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中同患BPD的概率是35%,异卵双生子中同患BPD的概率是7%,这表明了BPD有很强的基因成分和遗传基础 。

家庭因素

不利于适应的童年环境,比如,被父母批评、目击家庭暴力、情绪和身体需要受到忽视以及有关性的、情绪的、身体方面的虐待,在很长时间以来就已经被视为BPD的重要致病因素。另外,由抚育者导致的其他创伤事件、亲子沟通不良、家庭功能不全、教养方式不当、与父母分离或父母缺失以及父母本身有人格问题等也是BPD患病的风险因素 。

边缘性特征或障碍的病因机制既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又有神经化学递质和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的作用,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哪一种因素是占主导的影响因素,也无法确定明确的因果关系 。

脑病理学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显示:(脑)结构功能不良。MRI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海马体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减低  。

有研究者对BPD的核心特征从神经机制层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1.不安全依恋

与BPD依恋有关的脑区可能大致包括额叶、颞叶以及边缘系统的一些大脑结构,如前扣带回、前额叶、颞上沟和海马结构等。有人提出一种假设,即儿童早期不正常的依恋关系或许会导致fronto-limbic控制系统功能受损,而儿童期出现的这种功能受损则与成人BPD患者受损的fronto-limbic脑网络紧密相关,目前这种假设也在父母教养障碍方面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

2.创伤经历

整体而言,研究者普遍认为海马体积的减小与有早期创伤经历的BPD患者直接相关,早期的创伤经历在BPD患者的海马萎缩现象中起了重要作用。除了海马结构,也有研究者发现具有童年创伤的BPD女性患者的尾状核以及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的灰质体积都显著小于正常人群 。

3.冲动

由于前额叶皮质(尤其是眶额皮质与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灰质体积的改变,可以推测前额叶皮质(尤其是眶额皮质与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神经元的活动会对BPD患者的高冲动反应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但是这种代偿相对于灰质体积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前额叶皮质之外,还发现BPD患者的冲动得分与顶叶也呈负相关 。

4.情绪调控

BPD的情绪调控功能失调或许某种程度上是由于BPD患者在平息负性情绪上有困难所导致。此外,杏仁核作为创建警戒状态与负性情感状态下大脑系统水平模型的出发点以及识别与情绪失调有关的系统异常的起始点,在情绪调节异常中的作用更是研究的重心。

临床表现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以及显著冲动的普遍模式 [1] 。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会做出疯狂的努力以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认为分离或拒绝即将来临或失去外部支持,可以导致自我形象、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深刻改变。这些个体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即使当他们面对现实中的、短暂的分离或不可避免的计划变更时,也会体验到极度的遭遗弃的恐惧和不恰当的愤怒(例如,对临床工作者宣布治疗时间到了所产生的突然的绝望反应;当某个对他们很重要的人迟到哪怕几分钟或必须取消约会而表现出惊恐或大怒)。他们可能相信“遗弃”意味着他们是“坏的”。这些遗弃恐惧与无法承受独处及需要有别人在他们身边有关。他们为了免遭遗弃的疯狂努力可能包括诸如自残或自杀等冲动行为。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会有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他们可能在第一二次见面后对照料者或情侣进行理想化,要求一起多待些时间,并在关系早期分享最为亲密的细节。然而,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在对他人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变换,觉得对方关心不够,给予不够,或者不能“随叫随到”。这些个体能够有同理心并关爱他人,但只有在期待他人也可以“随叫随到”来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时。这些人对他人的看法很容易出现突然的和戏剧化的变化,他人可能被交替地认为是善意支持性的或残酷惩罚性的。这种变化往往反映了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对照料者的幻灭感,这些照料者的关爱性质曾被理想化,个体预期会被他们拒绝或遗弃。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可能有身份紊乱的问题,其特点为显著的、持续的、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自我形象会有突然、急剧的变化,其特点是目标、价值观和职业抱负的变化。他们有可能对职业、性别认同、价值和朋友类型的看法和计划出现突然的变化。这些个体可能会突然从一个提供帮助的角色变成对过去不良待遇的复仇者。尽管该障碍个体通常有基于坏的或邪恶的自我形象,他们可能有时觉得他们自己完全不存在。这些经验通常在个体感觉缺乏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关爱和支持的情况下发生。在非结构化的工作或学校环境中,这些个体可能表现得更差  。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伤害的冲动。他们可能会赌博、乱花钱、暴食、滥用物质、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或鲁莽驾驶 。

该障碍表现出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然威胁,以及自残行为。在这些个体中,8%-10%会自杀成功;而自残行为(例如切割或烧灼)及自杀威胁和企图非常常见。反复自杀往往是这些人前来求助的原因。这些自我毁坏的行为通常由分离或拒绝的威胁,或被期待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引发。自残可能发生在分离性体验中,并通常经由重新确认个体的感受能力或经由为个体感觉到的邪恶感进行赎罪而带来释然的感觉 。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可能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而导致情感不稳定(例如,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基本的烦躁心境常被一段时间的愤怒、惊恐、绝望所打断,很少因一段时间的安适或满足而缓解。这些发作可能反映了个体对人际应激的极端反应。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可能受慢性的空虚感困扰。他们很容易感到厌倦,可能会不断寻找事情来做。该障碍个体常常表达不恰当的、强烈的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他们可能表现出极端的讽刺、持久的刻薄或爆粗口。当照料者或情侣被认为忽略、有所保留、不关心或遗弃他们的时候通常引发愤怒。这样的愤怒表达后随之而来的是羞耻和内疚,这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是邪恶的。在极度紧张时,该障碍个体可能出现暂时性的偏执观念或分离症状(例如,人格解体),但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或持续时间通常不支持给予额外的诊断。这些发作最常见于对真实的或想象中的被遗弃的反应。症状倾向于短暂出现,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真实的或感受到的照料者关爱的回归,可能带来症状的缓解 。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可能会在目标即将实现时出现自我毁坏的模式(例如,毕业即将来临时辍学;在讨论治疗进行得如何好之后出现严重退行;当关系可以明确地继续进行时将它破坏)。有些个体在应激下可以发展出精神病样症状(例如,幻觉、体像扭曲、牵连观念、临睡前的幻觉现象)。比起人际关系,该障碍个体可能对过渡性客体(例如,宠物或某种无生命的物件)感到更加安全。该障碍个体,尤其是那些与抑郁障碍或物质滥用障碍共病的个体,可能因自杀而过早死亡。自虐行为或自杀未遂可能导致该障碍个体的躯体残疾。反复失业、教育中断、分居或离婚很普遍。躯体和性虐待、忽视、敌意的冲突、早年父母丧失,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的童年时期较常见。常见的共病障碍包括抑郁和双相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进食障碍(特别是神经性贪食)、创伤性应激障碍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也常与其他人格障碍共病。

诊断区别:

抑郁与双相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常与抑郁或双相障碍共病,如果符合诊断标准,两者都可以被诊断。因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跨界别的表现可能类似于抑郁或双相障碍的发作,如果没有记录在案的起病早、病程持久的行为模式,临床工作者应避免仅仅根据跨界别的表现而做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额外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

其他人格障碍:

由于具备一些共同特征,其他人格障碍可能会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相混淆。因此,根据典型特征来区分这些障碍很重要。然而,如果个体除了符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外,还符合别的一种或更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那么所有的障碍都可以被诊断。尽管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具有寻求注意、操纵性行为及急速变换的情绪,但边缘型人格障碍可以经由自我损害、亲密关系的愤怒式破裂,以及慢性的空虚和孤独感来与之区分。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和分裂型人格障碍个体可能都会出现偏执性的观念或错觉,但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中,这些症状更加短暂、更具有人际反应性、对外在环境变化的反应性更高。尽管偏执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也会对微小刺激报以愤怒的反应,但相对稳定的自我形象,以及相对缺少自我损害性、冲动性及遭遗弃的顾虑等特征,可以把这些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相区分。

尽管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有操纵性行为的特征,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体是通过操纵去获得利益、权力或其他物质满足;而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的目标则在于获得照料者的关心。依赖型人格障碍个体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都有害怕遭遗弃的特点;然而,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对遗弃的反应是情感上的空虚、愤怒和强烈的要求;而依赖型人格障碍个体的反应则是加剧的讨好、顺从,并急于寻找替代性的关系以获得照顾和支持。边缘型人格障碍可以进一步经由典型的不稳定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与依赖型人格障碍相区别。